咱实话实说,作为一个经常要往外跑的人,最怕啥?对喽,就是机场。每次想到那长长的队伍,感觉时间不是在安检口消耗掉的,就是在取托运行李的传送带旁边“凝固”掉的。尤其是一些热门机场的早高峰,那场面,乌泱泱的人头,感觉空气都挤得慌,比春运火车站的压迫感都强。有时候排着队,我都忍不住瞎琢磨:这机场咋就不能再大点?再多点跑道?再多点登机口?人眼瞅着是越来越多啊。
嘿,你别说,这还真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抱怨。我前段时间刷手机,看到大连那边要玩个“大动作”——他们准备在海上,硬生生“造”个机场出来,名叫金州湾国际机场!而且据说这规模,是奔着全球最大的海上机场去的!嚯,这可太有说法了。想想看,机场不在地上,漂在海面上?这场景,感觉以前只在科幻电影里见过。知道这个消息那会儿,还真有点小激动,感觉“基建狂魔”这名头,真不是白叫的。大兴机场、天府机场的震撼劲头还没完全消散呢,这海上巨无霸又来了?
那问题来了,大连为啥要费这么大劲,非得在海里整这么大个工程?是现有的周水子国际机场不好使了吗?倒也不是说不好使,关键是你得看看周水子是什么年代的“老伙计”了。我记得资料上写着,它1972年就建成通航了。各位想想看,50多年前啊!那时候咱国家民航是个啥光景?那会儿这机场绝对是先进的代表。可时间这家伙是真公平,对机场也一视同仁。这么多年发展下来,大连这个北方重要的港口和贸易城市,特别是对日韩贸易这个“中转站”功能越来越突出,这机场的压力可就与日俱增了。
机场又不是橡皮泥,不可能想拉多长就拉多长。虽然周水子机场经过了好几次扩建修修补补,但城市的土地资源就那么多,它像是被牢牢钉在了原来的位置,周边的城市跟庄稼似的长满了,拓展的空间极其有限。有网友就形容说,周水子现在就像一条老马,拉的车越来越重,跑起来明显吃力了。各种数据都指向一点:它已经接近,甚至可以说达到了它承载能力的极限。高峰期的那种人潮汹涌、航班排队起飞降落的景象,成了常态。这就好比一条双向四车道的高速路,硬要挤上双向八车道的车流量,能不堵吗?旅客体验受影响,效率也上不去。
所以,大连确实急需一个新的“翅膀”。于是乎,金州湾国际机场的计划应运而生,而且胃口不小。航站楼面积据说要达到50万平方米,这啥概念?足够宽敞了!预计每年能“吞下”4300万人次的旅客流,还能处理55万吨的货物。听说这航站楼的设计也贼有想法,用了一种叫“两次放射构型”的布局,主楼连着二级中心加指廊,好看又实用,气场据说不比北京大兴和成都天府那俩“网红”差。更硬核的是,它定位是4F级机场!懂行的一听这级别就知道分量了——机场的最高等级。两条跑道,长3600米,宽度分别是45米和60米。这意味着啥?不光现在主流的空客A320、波音737能轻松起降,就连军用的大型运输机,只要是在常规挂载情况下,从这里起降也完全没问题!
当然,最抓人眼球的还是它的“出生地”——海上!为啥非得选海?这不就是大连最现实的考虑嘛。城市建设用地本来就紧张得跟金子似的,再想在城市里抠出这么大一块平地去建新机场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陆上无地?那就向海洋要空间!所以,整个计划的核心一步,就是先在大连湾内的金州湾区域,通过“填海造陆”,生生在海上造出一块巨大的平地,机场就建在这块人造陆地上。规划里的造陆面积,说出来都吓人:20.87平方公里!这么大一块规整的“长方形”漂在海面上,这本身就是一个工程奇观。想想以前去烟台蓬莱国际机场的经历,那也是个填海造的机场,坐车穿过连岛大桥上到“岛”上时,看着两边是海,感觉还挺奇妙的。而大连这个,规模可比蓬莱大多了去了!想想站在未来的金州湾机场航站楼看出去,那真真叫“海天一色,跑道作舟”!
可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呢?这填海造陆啊,绝不是咱们在海边堆沙堡那么轻松好玩。它对一个国家的工程能力、资金投入、装备水平特别是生态环境影响的处理能力,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。它很可能是整个新机场建设过程中,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!海水那么深,怎么填?填得稳吗?会不会影响海洋生态?会不会沉降?会不会影响周边水域?无数个问号在专业人士脑子里飞转。可你知道吗?恰恰是在填海造地这块,咱中国还就真练出来了!咱们手里有“神器”——超级挖泥船!说具体点,像那个纯国产自主研发的巨无霸“天鲲号”,那家伙作业能力,网上的介绍文章都说,它一小时就能在海上挖出、吹填出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地方!力量大、效率高、自动化程度还贼高。你想想,有“天鲲号”这样的“海上土地制造者”,再加上一群兄弟船队一起配合工作,在风平浪静时搞这么大一块“平地”,技术上还真就有谱了。难怪有人说,这就是典型的“装备在手,基建不愁”。
那建这个大家伙意义在哪?简单想想啊:首先,金州湾这个“巨无霸”一旦投入运营,周水子老哥立刻就能“松口气”了,直接把客运这个苦差事交接过去。到时候周水子轻装上阵,专门搞货运!这对大连这个位置绝佳的港口城市来说,简直就是如虎添翼。你想啊,它在对日对韩的航空货运上,位置得天独厚,专注货运后效率肯定嗖嗖往上窜,绝对能变成一个响当当的东北亚航空货运核心枢纽!这不只是解决了人挤人、飞机排队的燃眉之急,更深一层的意义是,给大连插上了一对更强的翅膀。客运能力指数级提升,货运通道更加高效顺畅,城市的经济活力、发展空间、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程度,都将迎来一次巨大的飞跃。这座海上机场建成后,大连就进入了一个城市拥有两座国际机场的“俱乐部”。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在国内可不多见,想想北京、上海、成都……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角色?这不光是个面子问题,实打实地提升了城市的能级。
目标设定得很清晰:争取2025年就能通航!有了“天鲲号”它们的硬核实力护航,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计划,似乎越来越具有落地的真实感。想象一下未来某个早晨,你开车上金州湾海上机场长长的引桥,海风迎面吹来,跑道延伸向远方的大海深处……这种奇特的出行体验,大概只有在咱这片不断挑战自我的土地上才能实现吧?
回到开头那个小小的个人感慨。机场,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冰冷建筑,它更是连接世界的桥梁,承载着远方和希望。金州湾海上机场的建设,就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突破空间限制、追求更高效率更大承载力的决心体现。它像一颗正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的新星,不仅照亮了旅人的旅途,也照亮了一座城奔向未来的征程。说到底,我们普通人期待的不就是旅途能少点拥挤,多一份从容吗?新机场的蓝图,让这份期待有了着落。看着工程一步步推进,心里还是挺暖的。
#图文打卡计划#